“广场协议”
1985年9月,发达国家的五国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的广场饭店召开国际会议,发表了被称为“广场协议”的声明。 五国达成协议,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汇率向日元和德国马克升值,美元贬值的方向发展。广场协议的签订背景是,日本和联邦德国经济持续增长,贸易盈余不断增加,所以提倡日本和德国承担火车头作用,牵引世界经济发展。
广场协议引发了外汇市场的剧烈振荡。9月24日,日本银行根据广场协议开始抛售美元,造成美元急剧贬值,市场陷入一片混乱。前一天还是1美元兑换235日元的汇率,在一天之内骤降20日元。因此,各企业的总部与分社之间的电话通话量激增,据说甚至造成长途电话瘫痪2个小时。其后,日元继续升值,日元对美元汇率在一年之内上涨60%。1986年7月,汇率达到1美元兑换150日元。之后,1987年又升至1美元兑换120日元,这一水平一直持续到1989年。80年代原本为8%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率在1983年降至2%,1986年为不到1%甚至负值。
由于日元的急剧升值导致出口增长减缓,要求实施金融缓和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实际上自从1980年8月日本央行降低基准利率以来,日本在这近6年期间一直在实行金融缓和政策。央行基准利率从1980年8月的9%经过连续5次下调,1983年已经降至5%。日本银行进一步推行金融缓和政策,在1986和1987年的两年之内总计5次下调基准利率。到了1987年2月,央行基准利率降至战后最低水平2.5%。因此货币供应的增加率随之高达2位数(货币供应量为货币供给的余额,又叫“货币存量”)。这与2013年日本“异次元金融缓和”政策带来的货币存量增加率仅为2%~3%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就这样,日本具备了原油价格降低、日元升值和利率下调三个条件,当时被称为“三重优势”。 不过,实际GDP增长率并没有立即提高,甚至还从1985年的6.3%下降到1986年的2.8%。因为日元升值导致了出口减少。但由于消费支出保持了稳步上升,1987年和1988年的GDP增长率又高了起来。
摘录来自:《日本科技150年》
〖日〗山本义隆著
采编:陈蔼贫